1. 尊龙凯时







      1. 网站地图

        网站技术支持:

        2029年我国院外市场规模将超过院内,创新药将达8000亿

        近年来 ,在三医联动系列政策驱动下,我国药品终端的消耗结构逐步优化。在6月28日的2023米思会上,标点股份总裁兼米内网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张步泳从2022年医疗机构及零售终端的需求变化 ,对工业百强企业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 ,并就未来我国的药品市场格局进行了预测。

        张步泳指出 ,近年来院外药品终端需求变化大,在常见病多发病和健康优化生活品类基础上,DTP药房、双通道、医保个账改革等形式为零售带来肿瘤特药等增量品类,而慢病品类重要性突显 ,专业化能力成为院外药店最重要的需求。未来,工业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 ,工业企业的头部效应和马太效应显著。

        腾笼换鸟、扶持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升级

        2022年医疗终端的门诊和住院需求基数都很庞大 ,且近年来持续增长,药品终端市场回暖 。

        米内网数据显示 ,2022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实现17936亿元,同比增长1.1%。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为61.8% ,同比去年下滑1.7% ;受网上药店销售的拉动 ,零售药店终端占比提升,由2015年的22.5%提升至2022年的29%。公立基层医疗终端市场份额占比为9.2% 。如果加上未统计的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的市场,则目前中国药品终端总销售额超过20000亿元。

        三医联动同时发力,政策希望腾笼换鸟,希望药企有效供给。从近几年TOP20最畅销品牌变化来看 ,我国药品终端消耗结构逐步优化。其中,受国家集采 、重点监控目录等政策影响,已过专利期原研药、重点监控药品等逐步退出TOP20品牌 ;在医保谈判等政策拉动下 ,疗效显著且临床急需的创新药、高品质药品跻身畅销TOP20,如罗氏的曲妥珠单抗、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等。

        在此背景下 ,自2015年始,一批传统药企在政策倒逼之下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向创新药转型升级,国内临床试验登记数量及1类新药(IND+NDA)申报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 。受CDE抗肿瘤药临床试验新政冲击 ,2022年1类新药(IND+NDA)申报数量同比减少5.19%,行业回归理性,创新也在“去伪存真”。尽管创新药研发并非坦途,但从近五年药企申报(IND+NDA)的产品品质来看 ,基本符合预期的转型升级有效供给需求。


        国内在研创新药集中在以蛋白激酶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及以抗体为代表的大分子药物。米内网数据显示 ,过去五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蛋白激酶抑制剂、抗体类药物销售额分别从2018年126亿元、11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94亿元、384亿元 。2022年 ,蛋白激酶抑制剂和抗体类药物在中国公立医疗终端抗肿瘤化学药合计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 ,对比2018年翻了一番 。

        从全球已上市的100多个小分子靶向新药来看 ,中国率先上市的新药大概占了21个 。在抗体类药物领域,截至目前 ,已经有57个国产抗体类药物上市 ,加上已批准的60个进口抗体类药物,国内共批准117个抗体药物,已超四百亿市场规模。另外,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增长显著。临床试验登记数量TOP20中,恒瑞医药共有740个各类型临床项目,领先于国内其他公司,恒瑞作为国内医药研发一哥可谓是名副其实 。正大系以498个临床项目位列第二 ,石药控股(316)、复星医药(304)紧随其后。

        商品重构、驱动增量 ,专业化能力成强需求

        而在院外市场,在去年12月份疫情催化下2022年实体药店的店均收入有所反弹,实体药店(含药品+非药品)销售规模增长率达到7%,远超疫情三年的增速;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呈增长趋势,但增速已从2020年的59%下降至16.7%。尽管2022年底经历短暂的抢药潮,线下实体药店客流回升  ,但随着多年来线上电商冲击,线下实体药店的客流总体上从2014年的110亿次下降至2022年的86亿次左右。

        受客流下滑 、集采扩面 、处方外流及个账改革等医保政策影响,实体药店愈为重视处方药经营,药占比逐步提升至77%,而网上药店的药占比不到20%。目前院外渠道的品类结构正在调整 ,在常见病多发病和健康优化生活品类基础上,DTP药房、双通道等形式为零售带来肿瘤特药等增量品类 。

        随着新获批的蛋白激酶抑制剂、抗体类肿瘤药增多,通过院外渠道拉动了实体药店的药品规模增长。米内网数据显示,过去五年 ,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的蛋白激酶抑制剂 、抗体类药物销售额分别从2018年39亿元、1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2亿元、111亿元。其中,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阿斯利康的度伐利尤单抗 、苏州盛迪亚的卡瑞利珠单抗等药物在抗体类药物TOP20中销量领先;江苏豪森的甲磺酸阿美替尼片 、阿斯利康的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正大天晴的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等在蛋白激酶抑制剂销量TOP20中位居前列。

        面对人口老龄化 、慢病年轻化的加速,院外渠道的慢病品类重要性突显,专业化能力成为药店最重要的需求。实体药店药品中的慢病品类占比达到1/3,而小病(常见病多发病用药)和健康优化生活(阿胶养颜类 、ED类、维矿类)品类也占到1/3 。

        强者恒强 ,百强企业集中度高 、成长性好

        作为医药行业的先行者与领跑者 ,工业百强企业具有集中度高 、成长性好、研发强度大等特点,满足药品终端市场提出的新需求。

        从总体看,2022年TOP220企业(化药TOP100 、中药TOP100、生物制药TOP20)合计收入9606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7%,占行业总收入比重为43.5%,突显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性好;研发投入合计95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5.4%;TOP220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9.9% ,比2021年的9.5%还提高了0.4% ,足见百强企业研发强度大 ,坚定地向创新升级转型。



        张步泳指出,从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工业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和消费升级,带来的专业化分工趋势愈发明显 ,比如有专门做小分子靶向药 、单抗 、双抗、ADC、mRNA核酸药物、PROTACs、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细分领域。

        2029年我国院外市场规模将超过院内

        “2029年我国院外市场规模预计达16000亿元,将超过院内市场。”张步泳如是说 。

        米内网数据显示,按平均零售价计,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院内市场)药品销售额达13000亿元,其中大致包含创新药1000亿元、仿制药9000亿元 、中药及其他3000亿元。

        “三医联动”政策影响下,张步泳预计院内市场将以每年2%-3%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9年的约16000亿元,虽然增速不是很高,但产品结构上会发生很大变化 ,创新药将从原先的1000亿元增长至8000亿元 ,主要受蛋白激酶抑制剂 、抗体类药物、罕见病等新特药销售拉动 ;仿制药受带量采购影响,将由9000亿元减少至4000亿元;中药和其他由3000亿元略微增长至4000亿元 ,但结构上也会发生变化,中药注射剂品种将呈负增长,而口服心脑血管、妇儿、骨科、肾科等门诊治疗性中种将呈正增长。

        而在院外市场(零售药店与民营机构)中 ,按平均零售价计,2019年零售药店(药品和非药品)销售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 ,其中线上药店超过1000亿元,线下大中型连锁药店超过2000亿元,线下单体药店和小型连锁店超过3000亿元 ,以点多面广、分散化为特点的民营第三终端超过3000亿元 。到了2029年,预计院外市场将增长至16000亿元,其中线上与线下零售药店规模将达到11500亿元,民营 、私人诊所、村卫生室等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

        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



        Copyright © 2023 河南尊龙凯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豫)-非经营性-2024-0024(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ICP备案号 :豫ICP备2023012541号-1






        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