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尊龙凯时







      1. 网站地图

        网站技术支持:

        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

        来源:大河网


        “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

         

        本报编辑部

        今天 ,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焕新亮相,正式揭牌。创新河南建设,再落关键一子。

        “牛鼻子” ,出“关键招”  。“悬壶济世”典故诞生地的河南,一座创新的高峰在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畔拔地而起。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 ,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把“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放在一盘棋中谋划,摆在一条链上统合 ,让“院”落地、把“城”做实、使“产业”壮大,落子起笔之间,满盘皆活 。

        以科研为牵引,做优做强医疗卫生事业,让中原父老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这件事,深得民心。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医学科学创新的步子再大一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件事 ,意义重大 。

        打造聚人才 、出成果、促发展的生物医药新地标 ,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这件事,影响深远。

        “中原农谷”守护粮食安全、中原科技城策源科技创新、中原医学科学城呵护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峰鼎立 ,见证着河南从人才强 、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 、区域强的深刻探索 。

         

        布关键之子

        两个多月前的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殷殷嘱托:“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竞争的重要标尺正在指向生命健康。

        那么,健康河南的家底怎么样 ?

        医疗机构总床位数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全国第五。庞大的医护人员队伍、海量的临床资源、巨大的健康服务需求……基础优势显而易见。

        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较少,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匮乏 ,源头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附加值高的创新药少 ,产业总体大而不强……现实问题不容忽视。

        谋篇布局 ,考验的是前瞻眼光。

        重建后的省医学科学院,将与中原医学科学城融合发展,形成“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的创新格局。其中,省医学科学院为“龙头”,落笔起势、纲举目张 ;中原医学科学城是“载体”,院在城中、育产聚产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当“引擎” ,转化成果 、建成支柱,澎湃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

         

        陈刚深有感触。在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的运营方——郑州创泰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他有两个身份 :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陈刚更看重后一个,更喜欢别人叫他“陈博士”。

        这位45岁的江苏人,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留在加拿大做研究,直到去年被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创泰打动 ,加入筹建新药筛选检测平台的队伍。

        忙完行政事务,他就腾出时间搞科研,和团队埋头开展功能性抗体研发。今天的创新土壤越厚实 ,明天的产业之树越强壮,结出的果实就越丰硕 。

        解题破局 ,关键在于创新引领。

        北京中关村 ,近万家生物医药企业扎堆创新;上海“张江药谷”,累计获批Ⅰ类新药约占全国两成;广州国际生物岛 ,数十家研究院所共建创新生态;深圳坪山产业城 ,年均新增生物医药科技企业100家以上;武汉光谷生物城,近5年年增1家上市公司……


        安图生物,国内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体外诊断领域研发制造型企业,吃尽了创新的“苦”,也品到了创新的“甜”。

        研发投入占营收近13%、拥有1600余名研发人员、手握1100余件授权专利,安图生物就是凭着一项项创新,叩开1900多家三级医院的大门。

        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开创新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 。从业15年,省人民医院影像科的杨洋始终记得前辈说过的话 ,“任何科研都要着眼临床、回归临床,真正让病患受益”。

        拿他所在的介入治疗中心来说 ,治疗脑动脉瘤的密网支架 、治疗脑梗的支架取栓,医生们萌生一个创意时,都会先思考一个问题,临床应用价值到底怎么样 ?

        漫漫从医路,多少人被这样叮嘱:医学科学面对的 ,是人的生命,更加需要不断精进 。

        满足群众需求、发挥资源优势、补上创新短板、开辟崭新赛道 ,能不能找到一枚“钥匙”开多把“锁”?

        这枚“钥匙”,就是重建省医学科学院 。

        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到省科技创新委员会连续召开十一次会议;从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湖北学习考察,到省领导数次调研医疗卫生领域 ;从重建重振省科学院 ,到谋划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打造医学创新高峰 ,始终是省委和省政府的心头要事。

        5月16日至17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我省部分医院、高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6月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 、省长王凯带队赴郑州航空港区临空生物医药园,围绕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深入调研座谈。

        6月16日 ,省委常委会会议正式作出决策,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重建省医学科学院,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 ,打造“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创新格局 。

        三个时间点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脉络越来越清晰 。

        河南,中国的医药文化发源于斯 ,理应光大于斯。

        “格物济世 旦复光华”,省医学科学院的院训熠熠生辉,书写格物致知 、仁心济世的担当,宣告旦复光华 、自立自强的志向。

         

        谋未来之局

         

        “这一天,我等了12年。”

        郭永军手边放着一尺多高重建所需的文件 、材料,他从电脑前抬起头,一字一句地说。

        这句话 ,浓缩了一位医学科研人满满的期待和欣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博 、工作一段时间后,郭永军曾到美国深造。目之所及,成熟的医学科学院,无不是科研的高地高峰。

        河南本来建有医学科学院,64年间虽几经改制,仍难以适应新形势所需。

        2011年,原河南省卫生厅曾提出重建省医学科学院 ,在全国公开招聘副院长,郭永军立即响应,回到家乡 。但因重建条件和方案不成熟,一直未能启动 。

        事实上 ,重建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更让人们对未知的挑战多了很多思考 。

        这样的共识 ,音量越来越大——筑牢人民健康这座堤坝,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 ,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河南走到了这个当口。”郭永军坚信这一点。

        信心,从进展中来 。


        郑州大学一附院的张明智教授团队,历经10年,摸索出治疗一种淋巴瘤的方案 ,并成为国际推荐方案。激发他研究的初始动力,就是患者那求助的眼神 。


        一个现实不必讳言,河南拥有庞大的临床资源,每年住院患者近2000万人,疾病种类较全,有很强的代表性。

        2022年,全省总诊疗6.14亿人次,总出院1849.71万人次。把省内219所三级医院的病例数据汇聚到一个平台上,无疑是科研课题的丰富来源。

        最近10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已有10余种新药在河南多家医院临床试验。该公司临床研发部副总经理赵俭说 ,河南“起步晚 ,发展快,氛围浓 ,效率高”。


        省肿瘤医院,我省较早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的三甲医院,这里专门成立了I期临床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摇篮”。与此同时 ,伦理委员会时刻为受试者的权益护航。

        截至目前 ,全省84家获此资格的医院,共开展新药注册类临床试验6334项,呼吸内科 、消化内科、血液系统、肿瘤、心血管疾病……这些领域已拥有相当的积累与优势 。

        信心,从协作中来 。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学中心”,这些高频热词,是国家自2019年起 ,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所作的顶层设计  。

        河南积极争取和国内顶级三甲医院的合作,已建设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我省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郑州大学一附院,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输入优质医疗资源的步子不断加快。

        开放带来进步,协作推动创新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启动后,已有98项技术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新增收治疑难危重病种44种,新增核心技术41项,一批开创性的成果星火成炬。

        信心,从实干中来。

        入夏后 ,郑州航空港区跑出了新速度。

        7月10日,中原医学科学城启动国际招标,编制高水平规划设计方案 ,消息一出,热度爆表。

        把大约40平方公里的中原医学科学城比作一片森林,省医学科学院便是其中的“将军树”“生产者”,连同现有的七大服务平台 、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 、郑州德迈药业产业园等医药企业以及人才公寓 、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起 ,构成一个“光照、雨水、土壤、气温、植被”相互作用的创新体系 。

        谋划意义深远。生物医药因其产品附加值高、重量低、体积小,一向被视作临空偏好型产业。全省唯一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便花落这里。

        腾飞恰逢其时。生物医药产业活力充沛 ,有望形成又一个万亿规模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生物药之都” ,对其潜力和能力,人们的认知水平螺旋上升。


        拿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来说,七大服务平台之一的新药筛选检测平台,投入使用不过一个月 ,就已经吸引了7家企业租用 。

        这个平台价值有多大?不妨算一笔账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中试是瓶颈和难点。如果药企选择自己投入,花费一般不低于2亿元。拿到中试基地的平台上,花费就能降至1/4左右。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是最优解。

        2021年,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成为首批河南省中试基地,很快就汇聚了鸿运华宁、泰基鸿诺等创新型企业。2022年,园区提供中试服务40余次,实现服务收入超1.3亿元。

        再看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有基础,有亮点 ,更有前景——

        一组数字相当可观:全省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19.3万人,总产值近3000亿元。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有了生长的现实土壤。


        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片,填补了河南原研药研发生产空白 ;华兰生物的血液制品、流感疫苗 ,出货量稳居行业前列;安图生物获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驼人集团的医疗耗材,生产规模全国领先;仲景宛西制药的六味地黄丸  ,让更多人知晓医圣故里 ;三门峡广宇生物制药的冬凌草片,销量在同类产品里居全国第一……一大批“豫字号”闯出了名气,在创新的浩瀚苍穹彼此呼应 。

        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二者关系融洽顺畅,就能既仰望星空 、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 、稳步前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便是郭永军等医学科研人现在的心情 。他们翘首以盼,期待这场河南和机遇的握手。

         

        下非常之功

        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 :“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自此,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多地推动创新的“抓手”,打通创新和发展融合堵点的“先手”。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并非中原“独舞”。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 ,或独立建院 ,或院校合一,“标杆”林立、“高手”如云 。

        置于新的时与势、基于独特的禀赋与使命,省委和省政府对重建省医学科学院作出明确定位——医、教 、研、产、资“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全省医学科学创新核心基地和公共平台。

        它首先是个科研实体。将围绕食管癌等肿瘤防治 、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心脑血管等慢病发生机制等方向展开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 。

        “太期待了!”郑州晟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子甲说。就在几天前,他们自主研发的一款I类创新药获批临床 ,这种药能有效治疗血友病。“新的医科院将带来更多合作伙伴,加快研发和转化的速度。总部来郑州建分公司,来对了 。”

        它也是一个公共平台 。整合现有平台,新建多个实验室,建设一批医学科学装置 ,服务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中试平台,建强中试基地;建设大数据平台,让健康医疗借“数”腾飞、驾“云”启航。

        它还是一套创新体系 。以省医学科学院为基点 ,重塑研发体系、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布局公共实验平台体系 、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体系 ,形成全要素创新生态。重建省医学科学院背后 ,其实是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创新体系。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要实现理念 、思路、方法、手段等一系列突破——

        站位要高。没有世界标准 、国内一流的志气 ,就难有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推进 。

        定位要准。培育富饶丰美的“创新森林”,政府要当好集聚要素、呵护成长的“园丁”“守林人”。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各归其位 、相互补位。

        落点要实。把“院”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和“城”的政策优势、配套优势聚合起来 ,才能汇各方之力、走共赢之路 。

        视野要宽。对接省内外 、整合产学研 ,视野的宽度决定成事的高度。

        思路要新。什么样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项目运行机制、成果转化支持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才能激发更大动力活力?要造出一个新体系,就必须实现机构性质、管理体制 、组织架构新突破。

        这几天 ,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总经理马兵正忙着筹建技术经纪人团队。

        “科研之外的事都能干”“连接科研和市场的纽带” ,马兵这样形容这个新团队,“提供融资、公司运营、专利保护一揽子服务  ,让科学家们心无旁骛搞科研”。

        “重建后,省医学科学院将被定位成省政府举办的全省综合性医学科研新型研发机构,属省政府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一位省医学科学院筹建小组成员表示,这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有着巨大吸引力。

        既要顶层设计 、统筹谋划 ,又要落细落小 、落地落实。

        重建,意味着一场深入彻底的重塑性变革 ,两个字重若千钧。

        这变革,不是小打小闹 、修修补补,而是推翻重来、重起炉灶 ,见证一座省级科学院的重生。

        这变革,将以强大的后劲和威力,启发越来越多的人思考 ,怎样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从创新洼地跃居创新高地。

        立夏到小暑,短短两个月,蓝图成实景。背后有多拼 ?既可以想见 ,又难以想象——

        省委主要领导“致广大而尽精微”,从规划、架构到编制、院训,高规格强力推进,深谋划事无巨细。

        省卫生健康委成立6个工作组 ,白天分头对接,傍晚碰头商量。华灯初上时,有的人风尘仆仆刚下高铁 ,出了火车站直奔办公室,连着七八天顾不上回家 。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方案》出炉前,进入最吃紧的攻坚时间 。7月13日8时,省医学科学院筹建小组一位副组长接到一项工作,团队收工时一看表,已经是第二天早上7时。

        6月底 ,首批48人入驻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办公场所1天之内布置完毕,公寓拎包就能入住 ,一刻不耽误工作时间。

        ……

        大家心里 ,燃烧着一团不甘人后、勇争一流的火 。建高地、起高峰,成在一股劲 ,赢在精气神。

        “河南给我们带来了黄金机遇。”最近几天,包括中国医药集团在内,一批又一批大企业的有关负责人来到郑州航空港区,了解中原再造新高峰的战略部署,对参与其中很感兴趣 。

        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平原实验室、中州实验室……7月10日,我省第四批 、第五批省实验室集中揭牌 ,生物医药领域占据半壁江山。

        势之所至,水到渠成。


        双鹤湖畔,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里,崭新出炉的河南省医学科学院LOGO尤为醒目。两个“Z”字飘逸昂扬 ,似振翅灵鹤,如攀升高峰 。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统筹:张学文 万川明

        执行:柯 薛世君 屈晓妍 李晓敏



        Copyright © 2023 河南尊龙凯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豫)-非经营性-2024-0024(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12541号-1






        1. XML地图